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计划规划
关于佛山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发表时间:2022-10-13 09:19
字号:

  ——2022年9月26日在佛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孔海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佛山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佛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202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11项主要预期目标中,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2项未公布半年数据,其余指标进展良好: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47.79亿元,增长2.8%,高于全国(2.5%)、全省(2%)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37.53亿元,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高于全省(1%)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93.91亿元,增长1.1%,高于全国(-0.7%)、全省(0.9%)水平;进出口总额完成3510.4亿元,增长12.6%,高于全国(9.4%)、全省(2.8%)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1.37亿元,可比增长0.64%,高于全省(-0.5%)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5%,达到全年预期目标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9元,增长4.7%,达到全年预期目标要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4,955人,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61.1%。

  2022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如下:

  (一)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疫情防控措施高效有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打赢“0406”“0412”“0429”等多起疫情防控攻坚战,保障了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防控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常态化单日单采单管最大核酸检测量约为69.7万管。社区疫情服务管理能力日趋完善,15分钟核酸采样圈陆续建成,疫苗接种工作已超额完成全省指标。

  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先后出台实施《佛山市促进2022年经济一季度开好局为全年稳中求进夯实基础的若干举措》《佛山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扎实推动国家、省、市稳住经济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推动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市GDP增长2.8%,增速高于全国(2.5%)、全省(2.0%)平均水平。工业增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7.53亿元,增长3.1%。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规格召开市重点项目建设找差距促进度大会,健全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8+2”指挥部运行机制,上半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64.6%,超过时序进度14.6个百分点。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加快,2022年获得两批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共410亿元,规模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投向全市135个项目,截至6月底,支出进度为61.34%。消费市场有所恢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对外贸易延续增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2.6%。利用外资保持高位增长,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51.78亿元,增长97.68%。

  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市场活力持续提升,上半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121.76万户,增长18.64%;新增上市公司2家,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72家,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1位。财税政策惠企力度不断加大,高效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上半年全市已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22亿元,惠及1.6万户纳税人。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712亿元,增长10.5%,高于全省(9.6%)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561亿元,增长11.6%,高于存款增速1.1个百分点。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上半年全市共签约引进超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49个,签约投资总额1402.53亿元人民币。

  (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协调推进机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落实《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2年度版)》,总结提炼各区各部门营商环境改革经验亮点材料,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佛山经验。高规格召开佛山市企业家大会,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家日”“人才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上半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1413.85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出台全国首部服务市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佛山市市场主体服务条例》,加快打造“营商好环境佛山‘益晒你’”服务品牌。深入推进信用惠民便企应用,企业信用融资累计达2598亿元。深化商事制度“1时代”改革,制定实施《佛山市深化商事制度“1时代”改革行动方案(2022年度版)》,“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行政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数字政府改革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佛山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全市通办”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启动数字政府2.0建设。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梳理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权责清单事项和村(居)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向五区下放947项事权。国企改革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全面完成佛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改革指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佛山市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审批“益晒你”行动方案(2022年度版)》,落实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快项目投资落地。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推行标准地、区域评估、带方案出让,优化土地供给模式,工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社会治理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提质建设“城市大脑”,完成佛山市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群众诉求服务信息处置平台、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指挥平台的搭建并交付使用,实现社会治理“智治共治”。深入推进高品质法治佛山建设,完善执法领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和适用规则,我市“全国首创人工智能+双随机开创法治监管新局面”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三)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佛山制造重镇新优势稳步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编制佛北战新产业园核心区建设方案及规划,目前三水片区已呈现初步成果,云东海生物港已完成园区首期基础设施及科创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大同湖科技园日丰管道智能机械设备及新型管道制造项目一期实现试投产、邦普高镍正极材料产业项目动工建设,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列入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名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佛山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加快编制《佛山市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2—2025年)》《佛山市促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工作。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强化“灯塔”引领、“标杆”示范效应,美的集团入选福布斯“2021年度中国十大工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积极搭建数字化转型学习交流平台,开展“企业走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系列参观交流活动,激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广泛共识和信心意愿。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工业富联、润联Resolink等8家“双跨”平台落户佛山,助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日益丰富,截至6月底,全市34.9%的规上工业企业已实现数字化转型。

  现代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制定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大力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3%,全省排名第一。不断完善“1+N”的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加快提升现代金融服务能力,高规格召开全市2022年企业上市工作大会,启动“佛山市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加快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全市8个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基本建成或完成提升,岭南天地、西樵听音湖片区等4个集聚区入选首批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千灯湖片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现代都市农业提速增效。农业产业载体取得新突破,南海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零”的突破;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数达12个,实现鱼、花、水稻等主导产业以及预制菜等新产业全覆盖,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良好,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8家。预制菜产业加速布局,在全省率先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佛山市南海区预制菜产业园、佛山市顺德区预制菜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农业特色品牌不断涌现,新增2镇5点获评2021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均安大头菜入选2022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全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增至4个。

  (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一区一园一城”科创高地支撑作用逐步凸显。佛山国家高新区着力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工信部“2022年双跨平台”。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加快推进,平安科技港、万洋科兴园、灯塔科创大厦等市重大项目全面动工。三龙湾科技城建设不断加快,圆满召开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发展总体规划发布会暨重点建设项目启用仪式,三龙湾科技城·中央科创区、“一轴一带三极四板块”规划格局已然形成。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季华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牵头发起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已孵化出16家科技型企业。佛山仙湖实验室重点攻关氢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新建李骏院士工作站,成立全国首家开展氨氢高温窑炉零碳燃烧技术研发平台——先进零碳燃烧技术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支持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制定实施《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提档晋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上半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493家,新增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21家,众创空间92家。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万企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挖掘服务活动,今年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100家。大力实施“产品质量升级行动”,全市拥有企业标准“领跑者”249项,数量稳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获批成为第一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9.10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深入实施“揭榜挂帅”,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征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31项,择优立项6个项目,初步形成“揭榜挂帅”攻关组织机制的佛山模式。紧扣“高精尖缺”导向,面向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靶向引才,上半年引进26个市科技创新团队。推动双创基金顺利运作,截至6月底,双创基金市场化部分共设立15支子基金,总规模达到111.85亿元。

  (五)全力推进“双区”“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

  推进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化。召开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制定出台《佛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部署8大方面47项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召开广佛全域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与广州市共同编制《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更大力度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建设,推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会落地。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在体制机制、科技、经贸、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对接,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积极与中山、肇庆等大湾区兄弟城市开展交流合作。

  多维度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关于建立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总体方案》,建立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结对区之间合作交流向多领域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深入推进,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15个县和省内驻镇帮扶肇庆、云浮两市53个重点镇工作,制定实施市“十四五”对口支援墨脱、伽师县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十四五”佛山与双鸭山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建立佛山与郴州对口合作关系。

  对外经贸往来进一步拓展。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佛货全球优展”,打造海外双线融合展览综合服务平台,增强佛货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黏度,家电、陶瓷、五金器材等传统产业经贸往来进一步加强,打造进口平台提升工程,推动南海区加快建设广东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取广东省大宗商品进口基地(再生金属),获批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

  (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坚持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相统一原则,高标准推进“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加紧编制《佛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0—2035年)》,着力构建全市“三屏六楔、两脉两环、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持续开展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南海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已基本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

  城市建管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持续推进“三旧”改造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市新增完成改造项目7个,完成面积769.55亩;稳步推进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完成破旧低效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7683亩,累计完成拆除改造14.20万亩。深入推进东平河水轴线建设,星耀石湾等8个节点核心项目已动工并取得初步建设效果。全面实施治水八大行动,推进江河两岸整治和景观提升,上半年完成新建污水管网356.4公里,修复改造污水管网80.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32.7公里。

  城市“畅通工程”高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提速,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开通初期运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一期,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南海有轨电车1号线后通段和里水示范段等建设加速推进。高快速路网不断完善,广佛新干线及其西延复合通道等高快速通道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完善城市骨干路网,云勇公路、新均榄路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持续缓解,打通澜石二路、广佛新干线广佛江珠高速隧道等11条断头路,完成佛山大道澜石路口、市一中周边等63个拥堵点治理,完成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优化提升2068处。全面实施停车难纾解工程,建成新基路立体车库等10个立体停车库,新增停车泊位5.3万个。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完成建设提升人民路、文华北路等道路431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成万科悦都荟公交首末站、沙口总站公交枢纽站共等约1万平方米公交站场。

  (七)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效落实,全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序推进。研究制定《佛山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优化完善《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举办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双碳”战略专题研讨班、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大力开展我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十四五”期间园区循环化改造,申报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稳步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水平。建立实施大气异常高值反馈机制,对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及其关联站点开展小时值实时监控,截至6月底,全市共预警306次,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1.2%,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9,同比改善12.4%;PM2.5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深入推进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截至6月底,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标,达标率为100%,劣Ⅴ类比例为0。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推进16个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园区周边河涌水质明显改善。制定实施《佛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佛山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方案》《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整治和固废管理处置,截至6月底,全市已应急处置铝灰渣8.5万吨,全市危废废物处置能力增至约66万吨/年。

  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五区各打造1条集中展现各区产业、文化、生态特色的示范带精华段,“禅乡城韵”等5条示范带精华段连线连片效果初步显现。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性风貌提质升级,累计清理整治农村破旧泥砖房17,284间,完成田间窝棚整治数量达到27,580个,新建提升农村“四小园”超1.7万个。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和平台开展乡村治理,逐步提升农业监管和农村治理水平,全市新增5个镇28个村(社区)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单位。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累计完成3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52%。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截至6月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54万人、322万人、356万人。大力推进“六个医保”建设,实现更好保障“病有良医”的目标。持续提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全市2022年低保标准由1120元/人·月提高至1180元/人·月。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佛山市实施老人康养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6年)》,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住房保障租赁补贴13,685户,筹集共有产权住房189套、人才住房770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1,430套。

  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955人。加快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市应急医院项目基本建成,市二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扩改建、全市疾控系统中心能力提升等重点医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储备库,省中医药局批准我市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制定实施《佛山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实施方案》,推动14所“公参民”学校9月起转为公办学校;深入实施养育成本减负工程,截至6月底共有260多所幼儿园开设托班;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上半年动工或完工新改扩建幼儿园18所、义务教育学校39所。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78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各行政村(社区);打造休闲湾区旅游目的地名城,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35家,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岛、高明区明城镇明阳村、三水区白坭镇沙围村获评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集中力量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智慧安全佛山”项目在全国交流会得到中央政法委高度肯定,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食品放心安全工程持续推进,截至6月底,全市过半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扎实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升粮食应急能力,实现应急粮食保障网络乡镇、街道全面覆盖。加强电力供需情况监测,协调煤电企业落实国家支持我省应急保障煤炭指标,积极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大力开展烟花爆竹、节后复工复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我市各项考核指标均排在全省前列。强化台风暴雨防御应对,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各项三防工作责任,高效做好西、北两江洪水过境等流域性大洪水防御工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三重压力在我市表现比较明显,下半年尤其三季度稳增长压力加大;科技创新生态仍未成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强,高端研发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高水平领军人才依然是短板弱项;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偏传统,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问题突出;城市规划管理有待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犬牙交错、互相穿插,不利于集约利用,影响生产生活和城市品质;环境污染治理任务仍然繁重,节能环保压力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民生社会事业存在诸多短板,优质学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主要任务

  下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以及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效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锚定市委“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全力稳住全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快落实国家、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抓好我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九方面73条政策措施落实见效。加快谋划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稳增长政策,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稳住经济大盘赋能聚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专项债支出进度,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到8月底前基本完成使用。发挥市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作用,推动2022年在建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计划120%以上。着力抓好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深圳(佛山)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一期、广湛高铁佛山段等项目跟踪协调,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大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抢抓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机遇,优化消费环境,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支持连锁企业、老字号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发展首店经济,提升消费供给、技术水平,培育中高端消费领域新增长点。发掘优质企业,推进批零餐限上企业入库纳统,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省、市示范商圈资源,加大力度培育节庆假日消费热点,举办夜间消费节、汽车美食嘉年华等活动,扩大市民消费。

  增创外贸外资新优势。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合作,向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展会倾斜,助力企业谋商机、抢订单。启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实力强、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和在进口行业有一定基础的民营企业合作,打造优势进口平台,做大做强进口业务。紧密跟进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以及“高标仓+智能化”现代物流产业园、佛山国际陆港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明沧江工业园区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健康发展。

  (二)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营商环境滚动改革。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迭代更新“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全面畅通市场循环,推进市场提质增效,率先建成高效规范、竞争有序、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商事制度“1时代”改革,推动“一照通行”改革再提质,整合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电子化管理,进一步拓宽群众办事途径。以颁布实施《佛山市市场主体服务条例》为契机,不断夯实优化营商环境根基,引领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突破。

  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通供给约束堵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重组整合8大市属企业集团,实施“国资+”驱动工程,推动国有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力争2022年新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超2家。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国有企业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设立40亿元资本赋能基金,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产业并购。加快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佛山联动发展区,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积极争取在联动发展区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有关特殊试点政策。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一网统管”试点工作,深度参与省“粤治慧”协同联动中心建设,持续完善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完善数字政府运行配套支撑,强化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筑牢数字政府基础安全保障防线,扎实做好数字政府常态化评估监测,创新开展“数字政府公众开放日”活动,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坚持以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总体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加强对工业集聚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鲜明的园区特色,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特色品牌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发挥佛山控股集团的国资引导作用,借助重大产业载体,实施投招联动,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引进一批龙头项目和优质企业。

  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生产。深入实施产业“六大升级行动”,细化落实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政策措施,切实把“人口红利”转为“技术红利”“机器红利”,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深度,优化生产流程管理,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标杆示范,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建设一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服务目录,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精准解决企业生产痛点,引导企业向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持续跟进《佛山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工作落实,集中力量提升服务业发展关键领域。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多式联运融合发展。加大招展招会力度,以“会展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推动会展产业自身补链强链,在潭洲会展及周边形成会展经济生态。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做好专业化上市培育服务,推动企业大规模股改。提升国企平台自身综合融资能力,支持国有企业围绕产业链主业布局供应链金融体系。推动广东金融高新区升级发展,争取提升市保险产业集聚区战略层级。

  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树立现代都市农业标杆。研究制定《佛山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打造一批佛山特色“预制菜”品牌。持续推进省农业科技示范市建设,加快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开展水产、家禽等优势产业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分类分阶段推进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争取到2022年年底推进改造提升面积10万亩。

  (四)坚持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加快推进“一区一园一城”建设。围绕佛山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和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大力推动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产业园,争取创新灯塔科技园孵化器认定省级孵化器。强化三龙湾科技城配套服务,依托三龙湾绿芯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全面塑造佛山科创新优势。积极推动季华实验室创建国家信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推动新型显示核心制造装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全力推动佛山仙湖实验室创建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3年内实现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大力支持美的集团创建高端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解决高端重载机器人“卡脖子”问题,引领机器人产业勇攀高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精准发力打造“规模大、质量优、后劲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2022年发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不少于2000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统筹做好产品质量升级行动,力争2022年新增3个以上省政府质量奖(含提名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稳幅增长,建立“企业主体、财政引导、渠道多元”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机制,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年内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高起点重构佛山科技创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佛山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措施(2022—2024)》。全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积极构建“骨干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导向,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五)抢抓“双区驱动”战略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加快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抢抓国家支持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大机遇,与南沙加强贸易、金融等合作,探索设立广佛科技合作专区,携手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发挥南海、禅城与广州中心城区交融交汇优势,聚焦商贸、文化、金融等核心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两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联通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广佛国际都会区。依托广州国际航空枢纽、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两大产业和空间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珠三角北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广佛新的增长极。

  加强与深圳协调联动。积极探索建立佛深两地对接合作机制,大力推进顺德科技质量服务集聚区、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等载体建设,当好深圳产业向西拓展的重要承载地。充分用好深圳科创资源,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坚,推动“深圳创新+佛山制造”强强联合。加强广东金融高新区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平台联动,促进更多佛山优质企业在深圳上市融资。主动对接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佛山市保险发展示范区提升层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保险集聚平台。

  纵深推进与港澳开放合作。加快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推动佛山至中山高速、广珠西线高速对接中山东部外环高速规划建设,争取加开佛山西站至深圳(香港)的城际列车班次,拉近佛山与港澳地区的时空距离。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积极运用“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多样化实现形式,更好服务港澳发展需求。深化佛山与港澳之间的交流交往,大力推进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建设。

  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开辟“佛山顺德—中山—深圳”“佛山顺德—广州南沙—深圳、东莞”联系新通道。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肇庆、江门等城市合作,高水平规划临空经济区。充分发挥佛山制造业优势,加强与中山、江门的产业协作,引领珠西产业提质升级,打造“黄金内湾”西翼产业高地。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通过“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总装+配套”“前端+后台”等方式,推动与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开展跨区域产业共建。持续加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的生态保护合作,以水为纽带,推进西江、北江流域山水城融合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共治、统筹保护和协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落实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协作、基础设施联通、民生服务共享、乡村振兴联动等工程实施,并取得一批实质性成果。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驻镇帮扶肇庆市、云浮市工作,继续推进与东北地区双鸭山、革命老区郴州对口合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佛山担当。

  (六)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形态重塑,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全面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力争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深入开展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全面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引导连片改造,推动零散工业用地向工业集聚区聚集,重塑城市形态,优化生态环境,补齐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品质。

  深化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接协调,谋划推动三乐路东延线复合通道工程(广台高速支线)、佛肇云高速(佛山段)、佛中高速、江肇第二高速等新增高速通道前期工作。开展“沿路两边、高架桥下”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行动,加快打通36条“断头路”,推动完成900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和6.72万平方米的公交站场建设任务,畅通城市微循环。以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工程验收迎检为契机,大力实施停车难纾解工程,持续跟踪新增立体停车库、新增停车泊位、老旧小区停车治理,促进停车智慧化发展。运用好“短平快”“中长远”等综合治理措施,完成105处交通拥堵点治理任务。加快建设市级交通信号优化配时中心及平台,对路口信号灯进行统一管控,实现以点带面协调联动,并提升路口信号灯联网率,2022年年底各区75%路口信号控制设备实现联网接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扩容升级,开展示范带跨区连片建设,重点推进“禅乡城韵”等5条精华段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和全市“三农”大数据建设应用,推动农业农村数据精准采集、动态预警、决策辅助和共用共享。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市行政村(社区)全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主要道路沿线田头棚全面完成整治,全市80%以上行政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七)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编制完善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十四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落实方案,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形成供应更安全、结构更清洁、效率更显著、产业更提升、体制更创新的能源发展新格局。加快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大力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构建绿色供应链,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治水“八大行动”,深入实施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提升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加强与五区水质分析的联动,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细颗粒物、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力整治高空扬尘、拆迁工地扬尘,推动实现空气质量“一升一平一降”。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力管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提速建设铝灰渣、三水区绿色工业服务项目、废酸废碱资源化利用项目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聚焦万亩千亩公园年度建设目标,抓项目、盯进度,年底前实现25个万亩千亩公园基本建成开放,并逐步推进34个万亩千亩公园全面对外开放。积极推进河心岛高质量生态修复,出台河心岛高质量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指引和环境监测评估技术指引,逐步推进生态修复示范岛创建等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打造秀丽湖库,加快推进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和南海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积极为国家验收做好准备。

  (八)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坚决防范重点地区和境外地区疫情输入风险,严密快速抓好涉疫重点地区来(返)佛人员的排查管控,进一步提高早发现能力,加强特殊机构和重点场所防控,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输入和反弹的底线。强化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期间疫情防控,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织牢织密民生基础保障网。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新时代育人体系,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建设“佛山教育城”,一校一策精准推进“公参民”改革,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质量水平螺旋上升。支持佛科院“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新高地。全面实施健康佛山行动,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三水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珠江西岸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全民社保体系,加强低保、特困、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落实退役军人及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统筹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住房建设,努力让新老佛山人都居得其所。

  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康养型城市建设。实施《佛山市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深入推进世界功夫之城、世界美食之都建设,加快筹建佛山陶瓷文化博物馆、佛山状元文化博物馆,提质升级莲升片区、南风古灶片区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精细建设岭南广府文化地标群。坚持文化赋能、创意兴产,举办陶瓷创意周、非遗周、美食及饮料文化节,打造“和颜粤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全面筑牢安全和发展底线。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力冲刺国家食品安全创建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让“平安佛山”落到实处。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资金物资动态管理,着力提高我市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城市安全“智慧大脑”,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增强全灾种救援能力和急难险重任务处置能力。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综合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云平台”的全覆盖立体式智能化工作体系。

主办: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2号3号楼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邮编:528000

电话:0757-83334944传真:0757-83329070

邮箱:bgs@fsdr.fosha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