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计划规划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发表时间:2022-03-02 16:02
字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机构:

  《佛山市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18日


佛山市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4

  第一节  发展基础…………………………………………………4

  第二节  存在问题…………………………………………………6

  第三节  发展环境…………………………………………………9

  第二章  总体要求…………………………………………………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14

  第四节  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16

  第三章  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20

  第一节  做强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发展基础……………20

  第二节  壮大四个新兴产业,增加发展动能……………………31

  第三节  提升两个幸福产业,改善生活品质……………………42

  第四章  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48

  第一节  质量发展升层级………………………………………48

  第二节  创新发展新业态………………………………………50

  第三节  优化发展载体…………………………………………52

  第五章  激发服务业发展新活力………………………………56

  第一节  提升产业能级…………………………………………56

  第二节  加快产业融合…………………………………………57

  第三节  推进数字赋能…………………………………………59

  第四节  加强品牌培育…………………………………………60

  第五节  主体扩容提质…………………………………………61

  第六节  加大人才引育…………………………………………62

  第六章  保障措施………………………………………………63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落实机制……………………63

  第二节  创新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环境……………………63

  第三节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服务企业成长……………………64

  第四节  扩大开放合作,引领产业发展理念……………………64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佛山市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服务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升级不断推进,载体建设持续改善,集聚发展态势初显,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为服务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质效双升,对经济贡献增大。“十三五”时期,佛山服务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3309.7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4557.05亿元,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7.8%提升至2020年的42.1%,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977.21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2823.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也逐年攀升,由2016年的59.7%提升到2020年的62%,提高2.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佛山服务业增加值由省内第4上升到省内第3,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

  结构优化,发展趋势良好。2020年,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提升至2823.1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2%,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同期服务业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2020年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现代金融加快提升,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新引进项目772个,新增注册资本1050亿元;千灯湖创投小镇集聚私募创投基金类机构828家,募集资金总额超1070亿元。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南海区成功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是广东省内唯一获得试点的区域。

  载体增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载体建设取得发展,佛山市获批设立中国(佛山)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南海区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打造新经济典范,高标准规划建设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024家,累计建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12家。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15家、众创空间86家,在孵企业32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718家,是2015年的8倍,省重点实验室增至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至57.31%;5年累计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9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趋完善,建成广东首家、全国第五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上规加速,做大做强趋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服务企业数量翻一番,由2016年701家上升至2020年1506家,营业收入由561.9亿元上升至981.1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占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70%以上,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三大行业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60%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集聚增强,产业生态改善。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佛山市逐渐形成广东金融高新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广东工业设计城、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等集聚平台,南海区成为广东省6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之一,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形成。金融资源加快集聚,广东金融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金融要素聚集核心区域;千灯湖创投小镇吸引中科沃土、深创投等优秀投资机构进驻;桂畔海产融生态小镇致力于打造以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性金融集聚区。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佛山市服务业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有待改善、融合创新力有待加强等方面。

  体量规模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牵引力不强,服务业占GDP比重仍然偏低,“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省(4.4%)0.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省(3.05%)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佛山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持续增长,由2016年的43%升至2020年的49.5%,仍低于省(2020年59.59%)10.0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产业发展整体结构上,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的现象。“十三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16年的42.2%提升到2020年的45.41%,仅提升3.2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过于依赖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额57%),而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但总体规模尚小。

  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区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如2020年,禅城、南海和顺德区服务业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三水、高明区分别为317亿元、190亿元,与禅城、南海和顺德区相比差距巨大,服务业态与商业模式也相对落后。佛山市镇街经济分化明显、税收分布均衡性弱。在产业结构与区域均衡性方面,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平台载体能级偏弱。省级14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集聚区发展长期处在靠后位置、发展业态较为低端,传统商贸、纺织服务、家居服务等传统服务业集聚区较多,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偏少,促进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服务业统筹难度较大。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尚未形成服务业行业分类管理清晰的指引,对于服务业涵盖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划分,服务业惯用行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地区生产总值基础测算指标口径不一致,部分服务业行业难以明确行业管理部门,成为服务业发展共性的掣肘问题,各地发展服务业纷纷自立门户、各自确立本市服务业发展的分类口径和发展目标。佛山以制造业立市、富民,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一直低于工业,服务业涉及众多细分领域,包括科技服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服务、资产评估、会计服务、法律咨询等等,行业管理职能分散在科技、工信、商务、交通、金融、文旅、税务、财政、司法等众多行业部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政策针对性、工作举措、落地效果各不相同,政策执行过程中服务业统筹难度较大,部门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创新水平偏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数字经济、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规模较小,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对总部企业和科创型创业企业的吸引力有待提高。服务业领域的高端专业型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以及创新企业家数量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跨界融合有待加强。佛山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伴而生,协同发展。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等均是围绕制造业人员及商务需求形成的佛山市优势服务业。然而,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融合程度仍较低,融合性服务特征不够明显,两业融合主体培育有待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力度偏弱,缺少高等院校、科研、咨询、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机构多方参与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两业融合产业联盟,针对两业融合的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不足。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塑,服务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产业跨界融合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站在经济总量破万亿后的发展新起点,服务业发展应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抢占先机。

  一、发展机遇

  湾区建设带来新机遇。当前广东正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效应持续释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空间广阔,佛山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框架下,有利于佛山与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创新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的地区加强产业对接,优势互补,资源互换,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有助于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推动佛山在高端服务领域的合作。佛山特色餐饮文化、武术文化,亦可借助更大的平台和资源,得到弘扬和发展。佛山与香港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探索与发展离岸贸易。

  扩大开放带来新空间。在“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等背景下,借力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将持续提升,“核”“带”“区”将一体协同、各扬所长,佛山立于广东珠三角的区域地理优势,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服务贸易仍将快速增长,服务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将进一步整合利用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持续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双循环格局带来新需求。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不断释放,消费结构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步伐随之加快,人民对服务品牌化、便捷度、体验感的品质要求持续提升,对健康服务、教育服务、文娱服务等服务丰富性需求激增,居民消费服务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日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不仅成为吸引人口导入的先决条件,也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释放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内循环体系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将为佛山加快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良好条件,催生新的需求。

  科技创新带来新模式。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向纵深推广应用,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驱动效应将不断强化,必然加速服务业变革和迭代,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助力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佛山正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将赋能与改造传统服务业,有力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

  二、发展挑战

  发展大环境形势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增强,面临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将一定程度影响佛山服务业外资“引进来”和内资“走出去”进程。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升级面临瓶颈制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缩水,将对“十四五”期间佛山服务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特别是依赖于公众生活消费需求的文化旅游体育、批零住餐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冲击较大,附加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商贸会展等行业也受疫情所扰,存在波动性影响。

  湾区城市虹吸效应加剧。“十四五”期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快速推进背景下,珠三角区域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竞争更为激烈,区域高端资源要素面临广州、深圳等地虹吸的压力。区域间竞争加剧,佛山较部分珠三角城市在发展定位和结构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如何从区域位置相近、资源要素相仿、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优势,是佛山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挑战。

  综合判断,佛山服务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应牢牢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时代大势和国家大局中找准定位,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大趋势,以更好服务和推动制造业发展为导向,重点在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兜住民生幸福产业下功夫,持续优化完善营商环境,加快引领服务业质级双升、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能,切实加强服务业底座支撑作用,逐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耦合共生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充分发挥佛山产业和区位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优化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聚焦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发展的服务业发展体系,着力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服务与制造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综合提升服务业结构层次和辐射能级,助推佛山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增强佛山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全局统领、协调推进。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供需对接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各部门政策协同,形成目标一致、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对地方工作的指导,积极总结推广相关经验成果,凝聚创新发展新动能。

  坚持数字赋能、提质增效。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成果,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新业态、新机制和新模式,以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带动新理念和新方法推广普及,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进产业变革、市场变革,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主动适应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鼓励各区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多元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合理布局形成市区两级协调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坚持开放合作、营造环境。 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机遇,聚焦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纵深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持续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5年发展趋势和条件,佛山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总体规模再扩大。服务业在稳增长、促开放、强功能、惠民生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围绕优结构、升能级、增动力、提效率、强品牌,构建服务功能更强辐射、服务环节更高增值、服务内容更高品质。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力争达到7%,服务业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

  结构质量再提升。业态结构更趋优化,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综合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能级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意设计业、现代物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动能转换再提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面向湾区的高端公共服务体系和一流公共服务中心。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全面推进,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载体建设再加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到2025年,佛山重点项目服务业类投资力争达到2000亿左右,有力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

  表1:佛山市服务业五年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规模

总量

1

服务业增加值

亿

4557

6400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2.1

44左右

预期性

3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62

65

预期性

结构效益

4

金融业增加值

亿

556

>800

预期性

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亿

481

>600

预期性


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亿

205

400

预期性

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亿

139

180

预期性

8

服务进出口贸易额

亿美元

90

160

预期性

9

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

亿美元

25.8

60

预期性

竞争能力

10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

2.67

3.5

预期性

11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5718

11000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1.88

15

预期性

13

技术合同成交额

亿

22.41

45

预期性

第四节  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部署、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部署,遵循“创新驱动、数学赋能、融合发展”理念,围绕佛山“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产业发展大格局,结合服务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以开创新局面、增强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为导向,以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服务业体系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一核、两翼、两廊、多节点”(即1+2+2+X)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格局。

  一核:禅桂新都市服务业核心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行政跨界管理难题,重点发展带动型经济,打造服务业中心强核。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千灯湖金融高新区、环文华公园创新活力区等为支撑,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创新,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创意设计、创意文化多种业态,培养创意社群,建设创客空间,形成科创性行业、服务性行业、文创性行业三大集群,扩大创新创造、科教文卫的辐射半径。推动禅城、桂城、佛山新城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禅城区依托行政首府的优势,聚集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创意设计、都市产业与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知识产权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禅城区行政区首位度,打造引领辐射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桂城立足“金融+总部+科创+文创+研发”产业定位,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和千灯湖创投小镇等金融载体,加快发展各类金融业态,加强财富管理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佛山新城加快CBD打造,加快发展综合服务。

  两翼:南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紧扣佛山向南打造中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区、向北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圈的产业空间布局,突出南海、顺德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全面提升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的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全面提升服务与制造协同性,有效提升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推动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1.南海区以北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为中心,重点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先导区、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西樵纺织综合性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为建设载体,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环境服务、科创服务、商贸会展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佛山市北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争取成为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区。以大沥、狮山、广佛交界处、货物运输线等区域为点轴,推动老旧专业市场、仓储设施改造提升,积极规划一批“高标仓+智能化”现代物流产业园。2.顺德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金融、保税物流、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商务服务、商贸会展、知识产权服务、餐饮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优化提升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创意设计产业园、广东国通物流城快递物流服务专区、乐从三大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建设综合保税区、科技质量服务集聚区等载体,打造佛山南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芯。

  两廊:文旅康养生活性服务业走廊。积极融入服务业总体布局,发挥高明区、三水区“两廊”生态比较优势,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康养、运动、美食等资源优势,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效益化,创造新优势、激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培育服务业新增长极。1.高明区充分释放珠江西岸门户效应和枢纽优势,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契机,统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绿色环保等,突出山水特色和田园本色,以生态度假、健康养生、文旅体验、乡村休闲等为特色,擦亮“碧水绕城·点亮西江”生态名片,培育环皂幕山生态康养核、环云勇山森林旅居圈、环凌云山花旅产业带、十里西江滨水活力休闲带、百里沧江乡村振兴示范带,将高明区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生活目的地。2.三水区充分发挥广佛肇区域中心优势和承接大项目的空间优势,以山水城融合一体大湾区休闲旅游胜地为导向,打造区域性产业服务基地和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休闲商务区,释放改革活力,推动三江汇流之地、富裕长寿之乡打造乡村全域振兴示范样本。

  多节点:“多节点支撑”发展格局。依托各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交通条件,打造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虹吸效应的资源、信息、要素集聚中心。继续加大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建设“多节点支撑”发展格局,重点支持集聚区做好发展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环境改造等。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示范复制能力强的服务业强镇,充分发挥乡镇街道集聚产业、服务周边的重要作用,增强服务经济业态功能。发挥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美食之乡的IP效应,推进文化、旅游、住宿、餐饮、创意设计等服务业融合集聚,形成新增长点。

专栏1:佛山市服务业发展区域分布重点方向

禅城区:重点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创意设计、都市产业与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知识产权服务等。

南海区: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环境服务、科创服务、商贸会展、高端服务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

顺德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金融、保税物流、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商务服务、商贸会展、知识产权服务、餐饮服务、医养服务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

高明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临空服务业、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业,不断完善高明区教育、文化、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佛山高新区高明园科技研发功能。

三水区:重点发展历史文化、康养、运动、旅游与美食等多业态融合的乡村现代服务,以及面向广佛肇的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章  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做强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一、金融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科创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打好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的“组合拳”,以打造“五化”金融工程、“五区”特色布局和“五个+”金融服务体系为突破,以构建大湾区国际金融后台基地和现代产业金融中心为抓手,巩固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地位,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金融标杆城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范本城市、现代金融业发展特色城市、金融稳定发展示范城市。

  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3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境内外累计上市公司总数翻一番;保费收入冲刺8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金融标杆城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佛山的定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立足佛山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发挥广州—佛山极点引领带动作用,把握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机遇,协同推动建设期货现货互动的交易市场体系。明晰辖内区域金融发展定位,依托各区经济金融发展基础,构建“一区一特色”金融发展新格局,将佛山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金融标杆城市。

  建设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范本城市。围绕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探索为制造业量身定制金融供给的可行路径,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巩固首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打造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先行城市,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升级;通过“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打造“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基地,带动三龙湾科技城等重大科技、产业平台创新发展,促进金融、科技、产业三链融合。

  建设现代金融业发展特色城市。以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契机,发展壮大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加快金融平台和资源集聚,强化对优质金融资源的配置利用;加快完善信贷、资本市场、保险、地方金融等综合化金融供给渠道,建立健全信贷、股权、债券融资等方面支持政策,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金融需求。促进金融要素资源最优配置,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可得性和便利性,打造金融体系健全、融资渠道畅通、服务水平优质的现代金融业发展特色城市。

  建设金融稳定发展示范城市。把握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的平衡关系,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创新,优化金融创新环境;强化科技手段赋能金融监管,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坚决遏制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行为,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平安金融建设,着力打造金融稳定发展示范城市。

专栏2:金融服务业

以“五化”金融工程为指引,打造金融改革创新重点平台,通过集中统筹全市金融资源,突破重点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巩固金融支柱产业地位。

1.金融建设品牌化。深化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后台基地和现代产业金融中心,提升品牌影响力。

2.金融资源平台化。依托佛山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全省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

3.金融总部多元化。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强化金融吸引能力,形成与佛山总部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资金规模,提供更优质、更便利化的金融服务。

4.金融服务专业化。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专业化水平,引入和培育一批纾困、风险处置及不良资产化解的专业机构,积极参与佛山企业纾困,采用市场化手段做好风险处理与不良资产化解。

5.金融发展特色化。结合佛山区域产业特色和基础条件,错位发展金融集聚区,建设各区特色金融载体,禅城重点发展佛山保险发展示范区;南海重点发展科创金融服务中心;顺德重点发展桂畔海产融生态小镇暨供应链金融基地;高明探索发展空港金融服务基地;三水重点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二、商贸流通业

  (一)发展目标。

  依托佛山专业市场、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以加快园区、孵化器及集聚区等载体建设为抓手,发挥电子商务与新零售优势,通过佛山特色优势产品上线交易,打响佛山美食、佛山制造、佛山文化等“佛山系列”全球放心消费品牌。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消费品牌首店落户,鼓励“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连锁企业规模化发展,年均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企业800家以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15,00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增长率超过30%。

  (二)主要任务。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加快推动市级商业、区级商业、街镇商业、社区商业的优化布局,完善“市级+区级+街道+社区”的四级商业网点体系。以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加快发展商圈经济,打造高品质智慧商圈。以引领时尚消费为导向,加快全市商圈商业业态模式创新,高标准打造都市核心商圈。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中国陶瓷、铝业、五金、布匹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特色产品现代化专业市场,做强批发业态,做优零售体验,做大市场规模。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新建专业市场发展,做强电商、会展等功能。积极引进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市大型品牌企业在佛山设立分支机构或创办分平台,发挥其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势,促进国际国内重要原材料及商品市场在佛山集聚,提升佛山国际市场话语权。保持传统出口市场优势,深度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高水平办好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展会。实施积极进口战略,提升境外优质产品和服务采购进口能力,构筑高端进口商品消费新高地。

  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平台公司合作,大力引进新零售项目,加快培育数据驱动、精准营销、业态融合的新零售示范企业。推动数字贸易平台和实体商业企业双向融合,推广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以提升消费体验为中心,鼓励发展场景式体验店,发展无人餐厅、无人商店、无人货柜等新电商消费业态,打通日用消费品销售新通道。

  擦亮佛山美食金字招牌。推进“粤菜粤厨名城”建设,打造优质的粤菜食材基地,挖掘美食文化渊源,进一步推动特色菜品标准研制和粤菜师傅标准化培训。推动餐饮等传统消费形式提升,建设一批特色美食文化街区,推动与广州、香港、澳门共建世界美食之都。

  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紧抓湾区发展机遇,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双十工程”,扶持10个佛山全球线上销售品牌,推动10家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海外仓”、体验店等,积极构建全球跨境电商市场销售体系。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和创建网络品牌,开展“M2C”(制造企业到消费者)、“F2C”(工厂到消费者)等电子商务创新业态。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推动制造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生产制造企业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应用,适应网络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建立网络化经营管理模式。

  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强化制造业创新对贸易的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扩大欧美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着力开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国家市场。加快推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积极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技术贸易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大力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支持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快速发展。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构建服务专业能力强劲、服务模式多样的商务服务体系,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化水平持续提高,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提升发展佛山会展经济,重点发展制造业展览会,打造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推动形成会展经济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培育壮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市场主体,实施规上企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事务等专业服务,推进公共关系、商业咨询、市场调查和广告、包装策划等领域加快发展。加快培育主要行业租赁市场发展。

  到2025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超过600亿,人力资源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50亿。

  (二)主要任务。

  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商务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大数据、5G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引导线下经营实体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提高消费者获得感。推动有条件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向商品展贸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方向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会展经济。整合全市会展资源,支持会展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围绕强链补链,聚集会展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入驻潭洲会展中心馆内及周边,打造会展产业城。依托潭洲国际会展中心载体,发展制造业展览会和商务型专业会议,集中力量带动打造若干个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地展、品牌展,特色化、差异化构建“会展+”生态圈。主攻突出佛山会展特点的大中型展会,做大做强工业类专业展会,打造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推广数字化展馆,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办展。积极发展科技应用型专业展会,加快推动会展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专栏3:重点展会

1.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全球专业卖家、设计师、经销商交流互动和商贸合作盛会,是中国陶瓷链接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和窗口。

2.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将博览会打造成为“互联网+”技术的展示平台、交易平台、交流平台、带动平台以及合作平台。

3.广东(佛山)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博览会。与互联网+博览会双展联办,形成“互联网+工业”的会展平台,汇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提供人才、技术、企业交流平台。广东(佛山)工博会获得UFI(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成为佛山第一个国际认证展会,开创佛山展会专业化、国际化先河。

4.顺德国际珠宝展。珠宝产业与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紧密结合,推动珠宝产业发展。

5.佛山(潭洲)国际陶瓷与卫浴展览会/佛山国际陶瓷装备与材料展览会。规模较大,国内外主要陶瓷产区的企业及行业代表悉数参加,极大提升佛山陶瓷行业话语权。

6.中国(顺德)家电博览会。搭建家电产业交易、展示、洽谈、投资、服务平台。

7.中国(佛山)智能机器人博览会。中国(佛山)智能机器人博览会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行业影响最大的机器人产业盛会,同期引入世界机器人大赛,通过“展、会、赛”全方位展示各类别机器人的前沿产品、新技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服务。

  升级发展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高标准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统筹推进离岸和在岸业务、接包和发包业务协调发展,加快服务外包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制造业大市优势,聚焦工业设计、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推动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到2025年,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规模保持全省前列。

  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紧扣佛山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打造多元化、多层次、集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依托佛山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一园多区”市级产业园。到2025年,全市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持续增长,引进培育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骨干企业1家,创建至少3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四、房地产综合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紧密结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可持续、重公平、提品质”的发展策略,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合理增长,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更加协调,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化住房空间布局,补齐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全体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改善。推动“十四五”期间新增供应新建商品住房良性发展;力争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达到住房供应总量的30%;力争筹集共有产权住房1万套、可租可售人才住房达到2.5万套。

  (二)主要任务。

  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健康发展机制。根据全市及各区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土地、金融、财税、市场管理等政策体系,研究房地产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建立以住房需求为导向的住宅用地供应机制,合理控制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和时序,稳定市场供应,保障居住需要。加强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管理,完善价格指导机制。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和住房交易资金监管,合理控制房地产各项贷款比例,严格执行上级限额管理政策,严格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

  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根据市情优化调整企业及个人购买住房、转让住房等限制条件。加快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大力发展房地产综合服务业。房地产综合服务业包括研发、规划、设计、销售、物业管理、资产评估等相关行业。鼓励创新住房销售模式,融合“5G”和“VR”技术,探索住宅场景、社区场景试点,提升线上看房体验感,简化线上交易流程。鼓励物业管理应用移动网络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服务融合,创新开展社区团购、便民服务等服务内容。鼓励发展房地产相关的设计、装饰、维护保养以及家政等业态,完善房地产及其关联的服务生态,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房地产与经济均衡发展。加强谋划、立足长远,逐渐减轻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稳定在合理范围,引导各类资源要素转移,推动房地产同地方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专栏4:房地产业

1.禅城区坚持“优存量、提品质,扩保障、重租赁”的发展策略。统筹利用存量资源,加快进行城市更新,释放发展潜能。积极推进共同缔造工作和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存量住房宜居水平,补齐教育、医疗等设施短板。

2.南海区坚持“优租赁、引人才,重效率、促融合”的发展策略。围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集群,丰富平台载体功能,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3.顺德区坚持“重租赁、扩人才,稳销售、促协同”的发展策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鼓励发展规模化租赁和机构化租赁,加快建立“租售补”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安居扶持制度体系,为城市发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4.高明区坚持“建体系、保基本,重品质、优建设”的发展策略。抢抓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充分释放珠江西岸门户效应和枢纽优势,吸引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努力建设湾区枢纽新门户、临空经济新中心、田园城市新样本。

5.三水区坚持“重谋划、稳销售,优体系、扩保障”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广佛肇区域中心的地理优势和承接大项目的空间优势,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稳定供应住宅用地和新建商品住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节  壮大四个新兴产业,增加发展动能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主导向,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到2025年,佛山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达到3.5%,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力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达到350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80亿元,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5%。

  (二)主要任务。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主体。全面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推动科技服务业企业“小升规”数量有较大增长,技术服务收入有较大提高。引进和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结合产业技术需求,重点转化制造业“卡脖子”技术。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合作建立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融资服务,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对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设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行资助与扶持。支持本地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引导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在佛山落地服务。推动科技服务业企业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

  鼓励业态创新发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研发服务企业开展外包、众包、众筹、揭榜挂帅等研发服务新形态,推动以成果产业化为导向的研发服务创新发展,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设立科技服务企业开展市场化的科技服务。进一步引导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由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机构向社会开放共享,提供仪器预约、检验检测、文献查询、项目合作、技术培训等科技研发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通过技术创新打通工程建设全产业链,壮大提升形成全过程服务模式。加快装配式建筑、大数据的推广应用服务,提高建筑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及标准化服务,支持质量提升试验检测与评估、重要关键设备安全监测评估、试验检测评估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以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服务为核心的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推进第三方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认证及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科技中介和咨询服务。支持咨询服务模式创新,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发展众包、项目管理外包等科技咨询新业态。

  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科技服务业主题产业园区,加快顺德科技质量服务集聚区、南海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继续推进佛山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支持创业孵化服务。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全链条的创业孵化体系。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全面加强对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佛山分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集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大领域于一体的“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战略合作,打造佛山市知识产权智慧服务平台,创建“大数据+智慧服务”新模式,为广大市场主体和创新机构提供全链条、分层次、多样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与经济、科技、产业、法律等其他领域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体系,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专栏5:科技服务业

1.引育科技服务主体。支持市内重点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整合科研资源,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支持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强化与广深港澳合作,积极承接广深港澳工业重点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资源在佛山落地。

2.推动集聚发展。以三龙湾科技城为核心,积极引进和培育代理、评估、转移等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研发、知识产权、科技中介等服务,打造全过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竞争情报等科技服务,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3.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支持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南海力合星空孵化器、728创域、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顺德创客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继续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以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以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引导三大通讯运营商加快5G应用基础设施布局,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数智商务的资讯服务、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服务业,努力打造华南信息服务高地。

  到2025年年底,力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达到125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00亿元,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5%。

  (二)主要任务。

  加快布局数字产业,突出导向引领。把握广深产业及技术外溢机遇,重点吸引和培育一批云平台服务、数据采集、平台分析、应用开发企业,以市内装备制造、陶瓷、家电、纺织服装、家具等行业企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应用上云。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服务机构,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强化工业软件开发应用,支持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平台,支持企业通过信息管理软件、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控制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等应用提升生产研发运营效率。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做大做强,联合装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协同提供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积极推动工业软件、软件外包、基于B端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明确“软件与硬件融合、软件与服务融合、软件与网络融合”的发展路径,重点以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融合性数字产业为方向,促进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进行技术、产品、内容创新,加快发展智能穿戴、智能视觉、智能车联网、智能家电等周边全场景产业,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完善产品配套。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引导信息服务业在区域集聚发展。

  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支撑数字服务发展。加快建设广东福能大数据产业园、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等重点园区和载体,加快推动全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佛山五沙(宽原)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推广“众陶联”“众塑联”、智布互联等新型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支持美云智数、精工智能等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做大做强。依托广东(佛山)软件产业园、南海软件科技园、瀚天科技城,加快引进一批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企业。

  推广技术应用,推动服务创新。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机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高水平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经营、消费等各场景的融合应用能力,使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支持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无人配送、新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培育发展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积极引导互联网服务企业开拓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直播、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支持适度超前布局一批5G基站、智慧交通、综合管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

专栏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工业软件应用与开发。聚焦“2+2+4”重点产业,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培育一批优秀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商,为工业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产品仿真设计、供应链协同等通用型服务,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新型工业软件生态系统。统筹推进国产化工业操作系统、中间件、工业APP、新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开展工业APP开发与应用创新,推动优秀工业APP及应用解决方案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

2.软件测试与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大型软件企业建设适配测试平台,健全完善适配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质量保障和测评服务,促进企业合作开展集中攻关。

3.企业协同发展。提升集成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组织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品集成技术攻关,协同解决共性问题,促进自主信息产品在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鼓励向中小企业开放,提升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能力。

  三、创意设计业

  (一)发展目标。

  发挥工业设计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激活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在培育发展“2+2+4”产业集群基础上,围绕佛山岭南文化文化优势,强力推进时尚产品设计开发,扩大时尚产品供给,激发内需消费活力。加快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带动现代制造业提质增效,促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数字文化内容创新、创新设计融合渗透发展,与制造、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加速融合。

  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创新意识,创新适应市场的工业设计发展模式。到2025年年底,全市工业设计收入达40亿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提升设计创新能力。重点依托广东工业设计城、佛山工业设计国际服务平台,围绕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陶瓷建材、家具等重点行业发展工业设计服务,鼓励企业建立设计创新中心,不断提高设计创新水平。支持引入国内外优势设计资源落户佛山,壮大创意设计力量。依托佛山创意产业园发展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应用相关产业,支持市内重点工业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创意在研发、制造、商贸物流等环节应用,运用AR/V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数字创意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跨界融合,探索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创新设计的内容与模式。

  优化设计空间布局。以“一核双基两翼两圈”为目标,打造“工业设计产业核心区”,夯实工业设计发展的“文化”和“创客”基石,推动西部和北部“两翼”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工业设计稳步发展,构建“泛家居工业设计产业圈”和“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产业圈”。加快广东工业设计城提质扩容与顺德区北滘工业设计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工业设计与禅城石湾镇街道、南海狮山镇、大沥镇、顺德北滘镇、高明荷城街道、三水乐平镇和西南街道等泛家居基地的产业链接,构建“泛家居工业设计产业圈”;推动工业设计与禅城张槎街道、南海狮山镇、顺德大良街道、高明荷城街道、三水乐平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链接,合力打造“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产业圈”。

  搭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加强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工具开发,建设开放共享的研究开发平台、协同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等,面向全市提供市场化设计服务。到2025年,再争创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增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以佛山制造为基础、工业设计为特色、本土文化为依托,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设计名城。强化佛山“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活动的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佛山工业设计周”的影响力,支持基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设计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塑造“佛山工业设计”品牌形象。

  大力发展现代视听产业。积极利用5G高新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应用场景广泛落地,推动视频文创资源集中和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积极推动数字文创应用项目发展落地,着力培育视频文创衍生产品开发,完成IP孵化和衍生产品开发形成新的数字经济生态,形成从内容创意、制作、播放、交易、监管全产业链条。建设视听园区、视听街区、视听景区、视听场馆等视听应用载体,打造视听新场景。举办视听应用大赛、新视听发展论坛等活动,为视听产业发展提供新平台。

专栏7:数字创意

1.提升工业设计。重点依托广东工业设计城、佛山工业设计国际服务平台,引入国内外优势设计资源落户佛山,围绕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陶瓷建材、家具等重点行业发展工业设计服务。鼓励企业建立设计创新中心,不断提高设计创新水平。

2.发力创意经济。依托佛山创意产业园发展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应用相关产业,支持市内重点工业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创意在商贸物流、研发制造等环节应用,运用 AR/V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数字创意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

  四、现代物流业

  (一)主要目标。

  立足佛山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强化物流运行组织管理,推动智慧服务能力、物流业态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物流企业品牌,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推动现代物流业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到2025年,建成1个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物流设施面积约达到150万平方米,打造立足佛山、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的公铁水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发展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25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邮政行业规模稳步提升,邮快件业务量达到23亿件,年均增长16.6%,业务收入达到275亿元,年均增长15%。

  (二)主要任务。

  创新物流发展和服务模式。支持电商物流平台、智能手机APP物流平台等建设,打造集仓储服务、融资管理、运输配送、冷链物流、小商品消费物流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创新型物流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冷链配送、多式联运(转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仓储、云仓储、物流信息化交易、跨境物流等业务。鼓励企业参与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物流合作项目,搭建互联互通的物流通道,开辟国内外物流节点。引导企业通过开拓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服务,包括物流金融、嵌入式供应链物流、大数据管理、城市配送等,拓展利润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充分利用佛山西站高铁枢纽积极探索高铁快运业务。

  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鼓励物流企业借助新理念、新装备、新技术,带动物流组织业态、运营模式、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物流业供给侧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本土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的专业化、社会化大型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集团,实现物流经营主体的整体升级。做强保税物流,加快佛山综合保税区、佛山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夯实保税物流基础,完善保税物流服务功能,推动保税区制造业物流、国际商贸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物流业态发展。大力推动冷链物流发展,持续优化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构建形成冷链物流全程可追溯体系。发展绿色物流,推广和普及多式联运、单元化运输、甩挂运输等现代物流作业方式,降低作业能耗,提高物流组织效能。

  引导、培育和支持智慧物流发展。推广和普及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构建智能化、高质量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直接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的嵌入式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的供应链采购和仓配一体物流、以第四方综合物流服务为特征的供应链服务。

  加强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大物流资源整合与运力协调,加快建设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多式联运服务、应急物流功能、区域分拨配送和国际物流服务等,优化专业物流服务、综合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咨询研发服务等延伸功能,联合大湾区世界级机场港口群和高铁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形成携手大湾区、联动国内、接轨国际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开展佛山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制度、物流政策、物流标准、物流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对接,进一步增加佛山与周边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加强佛山与深圳、广州物流分工合作,实现与深圳、广州的错位发展。

专栏8:现代物流业

1.把握国家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战略机遇,以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物畅其流”大通道,拥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现代智慧物流建设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推动智慧物流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组织高效、管理领先的物流经营主体,到2025年,培育发展超过25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

第三节  提升两个幸福产业,改善生活品质

  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一)发展目标。

  按照打造“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目标定位,建设“三名城一示范一试点”,即:“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休闲湾区旅游目的地名城”“大湾区体育赛事名城”“全省地级市文广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佛山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实现文广旅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到2025年,新增2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2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增10个3A级以上景区。

  (二)主要任务。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让文化产业作为佛山支柱产业、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更加巩固,深化文旅融合,发扬工匠文化,打造文化产业融合之城。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打造文化创意设计之城。城市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打造文化新兴消费之城。城市形象更加鲜明,打造岭南文化魅力之城。

  深化构建文旅体融合发展新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增加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发展工匠文化,推动服务业法人单位上规模。打造9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即以石湾中国陶谷为中心的陶瓷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张槎新媒体产业园为中心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平洲玉器街为中心的玉器产业集聚区,以西樵国艺影视城为中心的影视旅游产业集聚区,以顺德华侨城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北滘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中心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以伦教珠宝产业园为中心的珠宝首饰产业集聚区,以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为中心的文旅体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以南海电竞产业园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电竞文创产业集聚区。发展基于5G、超高清、AR/VR、AI等技术的电竞、电子音乐、网络视听、动漫、直播、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新高地。建设“博物馆之城”“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和“南方影视中心”,推动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大放光彩。推动体育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创建工作。

  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潜力。通过完善促进大众旅游发展政策、提升文旅融合集聚效应、建设升级景区、促进文旅资源融合创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促进旅游高质量供给。繁荣发展夜间文旅经济,营造特色文旅消费场景,推动乡村文广旅体振兴,打造特色水上游水岸游。

  构建智慧广电网络。以高质量的内容生产、高水平的融合发展、高科技的前沿应用、高效率的运营管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推进广电多元发展,建设“5G+4K/8K”超高清视频内容生产集聚试验区项目、4K超高清电视直播平台和超高清试验频道。强化智慧“云”服务,完善文化云、群体通和智慧旅游等平台建设。

  促进文旅体区域合作共享。借力广佛全域同城化,深度拓展大湾区文旅资源合作共享,主动对接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体产业圈。

专栏9:佛山区域文化旅游业重点方向

1.禅城区:以初地文化、武术文化、粤剧文化、民俗文化、铸造文化、宗教文化、祠堂文化等建设岭南文脉轴线,以陶都访古、陶瓷商贸、夜间休闲打造石湾陶瓷文化旅游核。

2.南海区:以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为依托发展风景揽胜、武术问道、影视体验、研学游体验、龙舟、古村水道特色旅游,以千灯湖城市文旅发展区发展城市休闲、文博艺术、夜间消费、文化体验、数字产业、互联网产业、电竞产业、民宿、农业观光特色产业,以南国桃园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影视体验、休闲娱乐、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业。

3.顺德区:以世界美食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美食体验、商旅购物、休闲娱乐业,以大良旧城区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古城观光、美食体验、城市休闲,以顺德水乡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水乡旅游、美食体验特色服务。

4.高明区:以田园水乡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以皂幕云勇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森林休闲、生态度假旅游,以红色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红色研学、休闲度假服务,以临空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空港旅游、商旅购物、休闲度假服务。

5.三水区:以三江汇流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风景揽胜、人文访古游,以大旗头古村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古村体验、休闲度假服务,以南丹山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风景揽胜、生态旅游、长寿探秘,以云东海湖文旅发展区为依托发展湿地公园、休闲度假游。

  二、健康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顺应健康消费由单一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健康促进型转变的趋势,创新“医疗、康养、科教、智造”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建设多层次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运用现代技术与商业理念促进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推动健康服务品牌化、智能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珠三角重要的医疗康养城市。

  到2025年,佛山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相关行业加快发展,力争健康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左右,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达800亿元左右,品类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药服务机构,探索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健康旅游,大力开发集运动休闲、健康疗养、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培育发展健康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赛事经济,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活动,持续举办龙舟赛、50公里徒步、佛山武林大会等地方特色体育活动,不断完善群众性、社会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体医融合,探索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产业。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加快建设一批景区康养基地、康旅项目、医养综合体,促进养老养生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康养服务,探索建立出院后护理、稳定期康复、生活期照护的康养协同机制。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爱工程,发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链。扩大“老有所医”惠民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佛山市老年医疗中心。

  培育壮大托育服务产业。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积极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有条件的可以向附近居民开放。引导家庭托育点规范服务,支持家政企业扩大育儿服务。建立托幼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幼儿园规划与建设时,应当统筹规划托班学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适龄幼儿,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分类指导”为原则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专栏10:健康服务业

1.构建多层次健康产业体系。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提高卫生健康依法治理水平,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重点发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

2.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转化平台建设,建立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发展设备、医疗、数据与服务融合的新兴业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化学医药产业、中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等国家重要医药基地。促进健康产业与文化、旅游、养老、休闲等深度融合,积极推广高端健康服务,鼓励建设融合服务综合体。

3.推动健康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便民利民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无接触、智慧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第四章  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服务产业升级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动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品牌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质量发展升层级

  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区位领先及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打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五大品牌。

  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对标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鼓励扶持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重点企业不断壮大,强化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普惠政策支持和专属服务,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民营企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佛山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数据中心、客服中心等。加快培育引进互联网新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总部企业,深化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智慧城市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互联网创新型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加强百亿级、十亿级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提升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

  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打造一批行业特征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家电、陶瓷、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垂直电商平台、工业电商平台。支持佛山交易市场上网触电,加快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发展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新型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服务、政务公共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发展直播经济。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推动“直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供应链、经营链、生产链、消费链等价值链按需触网上云用云,营造全品类直播的商业氛围。加快发展电商直播、才艺直播、产业直播、文旅直播等直播平台,培育引进一批头部网红、头部直播电商和网络表演经纪机构,鼓励带货达人、网红主播参与产品设计,推出具有佛山特色的网红定制服务和产品。探索开发“直播+批发市场”“直播+商圈”“直播+旅游”等模式,鼓励“网红+保税”“网红+跨境”等商业模式创新。举办专业市场与直播电商对接大会,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批发+直播带货”新模式。

  培育发展首店经济。加大品牌首店招引力度,支持大型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落地佛山,支持国际知名品牌和本土知名品牌在佛山开设全国首店、华南首店、佛山首店等各类品牌首店。探索实行新产品和进口商品检验结果采信制度,鼓励和扶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等在佛山首发新品,举办时尚走秀、国际展会和发布活动。促进重点商圈集聚品牌首店,实施消费品质提升行动,促进重点商圈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间经济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夜间配套基础设施和政策措施,推进夜间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持续丰富提升夜间餐饮、购物、观览、景区、剧场、健身、阅读等夜间经济业态,在商业中心区、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体娱乐功能区等重点区域,提升建设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佛山夜间经济发展品牌。

第二节  创新发展新业态

  加强先进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应用创新与推广,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强、带动力明显的新兴服务业态。

  工业互联网。鼓励制造业龙头与互联网企业推行工业互联网,增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撑能力。积极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和集成服务供应商做大做强。加快工业互联网普及推广,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推动各类企业上云上平台。

  数字生活。推进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消防、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物联网改造升级,着力提升智能管理水平。支持构建智慧社区、智慧物业等管理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社区民生智慧应用,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鼓励医疗、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发展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应用等新业态。

  数字互娱。集聚发展游戏、动漫、电竞、视频、音乐、影视等数字互娱产业。以电竞赛事为带动,建设集文创、科技、新潮流、旅游消费于一体的“数字创意体验中心”。推进传媒影视融合发展,高起点打造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出版等数字媒体。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信息产品,推动5G+4K/8K、VR/AR技术产品融合应用,积极培育发展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产业。

  智慧教育。加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校园和智能化课堂建设,支持5G、超高清视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应用。引进虚拟现实教学、在线自我测评、开放式创客实验室、全景直播互动教学等新一代智能化设备和教学场景。鼓励发展在线教育,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探索艺术教育、职业教育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互联网教育服务和内容创新,培育发展互动教学、个性定制等在线教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可视化教学课堂、慕课等授课模式,打造佛山线上教育服务品牌。

  智慧医疗。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逐步推进新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诊断临床辅助决策、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卫生监督执法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应用智能医疗设备,鼓励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逐步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实体医疗机构从业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院和诊疗平台多点执业等创新政策。

 第三节  优化发展载体

  按照服务业转型发展和能级提升要求,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以提升打造14个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依托,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商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数字技术服务、科技研发、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以集聚区为重要支点,汇集上下游管理,加大对服务业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推进服务业“上规”行动,促进服务业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创意设计、科技研发提升科技含量与价值内涵,推动传统服务业态与模式转型升级,提升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作用与功能。


  

 微信截图_20220302161228.png


图:1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立足“高”“新”“优”,聚焦科创产业,构建“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为主线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体系,形成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

  华夏陶瓷博览城: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提升专业服务,推动陶瓷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效率与产业资源的集中度。

  佛山绿岛湖都市产业区:现有资产运营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前后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摸索一条结合物业运营和客户服务的全产业链综合型产业道路。

  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打造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环保产业载体及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核心区,引导区内企业加入“碳”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扩大集聚区环保企业的影响力。

  广东金融高新区:坚守“国际金融后台基地”与“现代产业金融中心”双定位,推动千灯湖创投小镇、“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打造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新高地。

  西樵纺织综合性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纺”战略,依托华南国际轻纺城、创新大厦等创新产业载体,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延长纺织产业链条。

  顺德创意设计产业园:以工业设计、小企业创业基地及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规划发展以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动漫、影视传媒、软件、游戏与玩具、信息咨询、时尚与设计、教育与培训等产业,推动集创作展示、交易、创业培训、管理咨询、投资融资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广东工业设计城: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持续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园内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发展“工业设计+千亿智造+新电商”新模式。

  1506创意城(佛山创意产业园):以“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魂,打造文化创作平台、文化交流平台、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交易平台、电商孵化平台、教育实践平台、设计平台和配套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文化+互联网+陶瓷”“文化+互联网+服饰”“文化+互联网+家居装饰”等经营模式。

  乐从大型专业市场:践行“中国家居商贸与创新之都”使命,打造国际性大家居研发和展贸基地,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线上推广和新工具应用。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每年定期举办系列品牌活动,利用驻德代表处和合作伙伴网络为顺德及佛山企业对接德国(欧洲)优质资源牵线搭桥,加强资源对接,推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成为德国(欧洲)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大湾区的孵化器。

  三水新城核心区:聚焦产城蓄能发展,加快提升以新城水轴、云东海湖、三水新城TOD为主线的城市品质,加快建设佛高区云东海电子通信产业园、佛高区云东海生物港、云东海大塱涡智造产业园成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

  广东国通物流城现代物流服务专区:运用现代物流理论与技术,打造集工业物流、农业物流、商业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将现代物流业与传统农贸业有机结合,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打造绿色安全通道,在大型仓储群主导下,全面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佛山高明生态养生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双核双带三区”全域共建格局,即城市文化商务休闲核心、皂幕山康养度假核心、环凌云山花卉产业带、环皂幕—老香山地度假产业带、东部-环城休闲游憩区、中部—田园生态旅居区、西部红色文化体验区,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突出文旅体融合,加快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推广,积极举办武术散打、徒步、龙舟、国际马拉松等知名赛事,打造体育赛事名城,打造优质产品供给体系。

第五章  激发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提升产业能级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引育并举,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业供给,壮大服务业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突出行业龙头、总部企业招商力度,吸引集聚跨国公司总部、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央企以及上市公司区域总部落地,发挥行业激励和生态集聚作用。加强服务业投资扶持与激励制度,壮大服务业主体规模,丰富服务业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现代科学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顺应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现实,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提高服务业发展内生动力,提升服务业层级。推动优势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和辐射能力,打造高度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服务业空间形态。

专栏11:能级提升路径

1.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富有竞争力、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的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转变。推动零售、餐饮、娱乐、旅游、家政等行业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2.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工业设计、数字创意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加快服务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

3.推动优势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加快推动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质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引导优势资源、优质项目和企业聚集。

第二节  加快产业融合

  依托佛山制造业基础优势,探索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为重点,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融合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现代服务业优质资源向佛山西站枢纽新城集聚,培育产业融合试点企业、试点园区、试点区域,培育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鼓励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物流等融合发展,打造综合新兴服务产品。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兴服务。加快发展良种、农技、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专栏12:产业融合路径

1.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以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建设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为契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新一代信息服务、现代商贸服务、专业服务、高端生活服务等两业融合型产业,争取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城产人文融合型+合作发展型+高铁枢纽型”国家级两业融合先行发展典范。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互联网服务与制造业融合,鼓励发展“工厂+电子商务+快递”模式,打通工业品流通渠道。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向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网络新零售等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新锐品牌扶持计划,利用电商平台大数据优势,促进柔性化生产、精准化营销和品牌化发展。

2.数字赋能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制造系统集成创新,提高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增强本地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建立佛山市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以工业互联网为牵引,大力扶持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平台商。

3.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工程。将发展工业设计与制造业产业集聚优势统筹起来,围绕佛山“2+2+4”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一核双基两翼两圈”设计片区,重点打造“泛家居工业设计产业圈”和“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产业圈”。深入实施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工作措施方案,培育壮大工业设计行业市场主体,提升全市工业设计收入,争创新增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依托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国际合作平台,推进国际先进工业服务业资源拓展。

4.服务业与农业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与农业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数字农业、农业直播电商务等新业态。

第三节  推进数字赋能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在稳固服务业规模存量基础上,把握数字化发展时代机遇,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服务业全方位赋能,推动服务业态和模式革命性重塑,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实现传统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运用数字技术发展在线服务和远程服务,重点拓展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运营服务、设计服务、医药研发、检验检测等领域。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和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创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及机器人智能服务。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基本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专栏13:数字赋能路径

1.商贸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商业模式线上发展及消费者行为模式转变的契机,促进线上营销与社交营销深化发展。引导商超、零售、餐饮、住宿等企业利用O2O解决方案、移动商城、APP应用等方式开展交易、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各种经营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数字商务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推动电商新业态快速发展。

2.金融数字化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科技新兴业态,促进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跨境金融,推进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

3.数字交通。推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深化公交智能化应用,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广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应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优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新兴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面向制造业的资讯服务、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服务业。

第四节  加强品牌培育

  支持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构建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培育和价值评价机制,推进品牌区域化、国际化发展。研究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标准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开展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推动佛山服务走出去。

  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培育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大数据、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鼓励具有知识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服务型企业创建品牌,推动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服务品牌体系。保护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影响力大、生命力强的服务品牌。

专栏14:品牌培育路径

1.实施家政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家政企业连锁经营,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与国际品牌机构加强合作,重点培育一批家政服务龙头企业。

2.汽车维修业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培育维修服务质量高、质量信誉优的汽车修理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鼓励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市场运作等手段,积极开展重组、并购与扩张,实现规模化发展。

3.实施餐饮业品牌培育计划。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粤菜粤厨名城”,加强佛山粤菜粤厨品牌培育,健全线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入库纳统工作机制。积极培育本土连锁品牌总部企业,支持企业扩张门店,扩大经营规模。

第五节  主体扩容提质

  突出市场导向,注重服务业企业培大育强、扩容提质,全面提升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佛山产业和区位优势,对照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指标体系,集中力量提升服务业发展基础指标的关键领域,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小升规”企业数量显著增长,优化完善统计监测体系,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数据应统尽统,实现核心指标提质增量,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增效高质量发展。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龙头骨干服务业企业向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延伸,增强企业创新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

专栏15:扩容提质路径

1.规上企业培育工程。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配套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源支持,强化跟踪服务和专项引导,重点培育优秀企业转化为骨干型核心企业。实施服务业企业上规模激励扶持工作措施。

2.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聚焦佛山服务业特色产业,扶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商贸流通业、工业会展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本地骨干龙头企业,加大龙头企业招商,加快引进有影响力的企业,完善龙头企业激励机制,推动服务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六节  加大人才引育

  紧扣服务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健全服务业人才制度,改善人才引进环境,优化人才配套措施,完善人才安居乐业条件,建设适应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体系。大力推行“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引才模式,加强人才寻访、带动本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入到人才、劳动力输出地区,加强与当地学校、企业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入对接、密切协作,加大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积蓄人才基础。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培训,提高行业人才素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与人才需求单位加强沟通、共同合作,按需培养适应服务业发展的多层次适用性人才。建设佛山市人力资源服务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汇总人力资源服务数据,通过大数据筛选匹配,推动产业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健全完善人才服务长效机制,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

专栏16:人才引进培育路径

1.实施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育。充分利用柔性引才、节会引才、活动引才、大赛引才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依托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大型企业,建立服务业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开展服务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

2.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组织开展服务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素质提升培训,建立行业从业人员等级评价制度。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根据服务业发展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服务业理论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培养服务业方向的专业硕士,加大专业学术人才培育力度。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落实机制

  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行业自律的全方位组织工作体系。优化完善佛山服务业发展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综合推进及统筹协调,统筹解决服务业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服务业相关主管部门和各区政府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按照本规划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强化规划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创新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财税、土地、金融、价格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落实各项扶持服务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各服务业细分行业出台专项扶持办法,推动服务业关键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完善服务业用地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情况下,对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军企业和集聚区,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等方面予以倾斜。拓宽服务业发展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第三节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服务企业成长

  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优化完善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推进服务业企业注册、登记等手续办理提速,简化办理流程,压减办理时间。加快服务业领域标准制(修)订,推进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的养老、家政、餐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建设。探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完善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对失信行为联合惩戒。

第四节  扩大开放合作,引领产业发展理念

  紧紧把握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和科技要素,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深度融入全省发展“一盘棋”,推动与省内城市更深层次对接合作。

主办: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2号3号楼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邮编:528000

电话:0757-83334944传真:0757-83329070

邮箱:bgs@fsdr.fosha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