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计划规划
佛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发表时间:2022-01-17 16:03
字号:

佛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7日在佛山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孔海文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请审议。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市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显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2021年向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报告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12项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均可完成,具体如下: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5%,高于预期目标(增长6%以上);

  ——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高于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高于预期目标(增长5%);

  ——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高于预期目标(增长7%);

  ——预计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1%,高于预期目标(达到2.75%);

  ——预计进出口总额增长21%,高于预期目标(总额与上年持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3%,高于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

  ——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达到预期目标(控制在3%左右)要求;

  ——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预期目标(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要求;

  ——城镇登记失业率2.4%,达到预期目标(控制在3%以内)要求;

  ——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可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预计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可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省生态环境厅下达我市污染减排目标任务从往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调整为今年的“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新冠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有力打赢“5·21”本土疫情防控攻坚战,保障了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松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持续做好疫情日分析、周研判、专题研判,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强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佛人员排查管控,完成新冠疫苗接种超2400万剂次,启动市应急医院、市疾控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国际健康驿站正式运营,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平稳有序。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积极应对错峰用电、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防控等考验,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万亿元以上、增长8%—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消费市场平稳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投资增长保持平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04个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准备清单,涉及金额居全省地级市首位;重大项目建设进展良好,380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全年目标,38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外贸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1%。

  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8.1亿元,增长7.3%。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上市企业最高市值均突破两万亿元;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70家。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7.6万户,增长39.7%;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111.5万户,增长18.5%。创新“大招商、招大商”体制机制,成立市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功举办全球招商大会,签约引进超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68个,签约投资总额1878亿元,包括深圳(佛山)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投资额超10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

  (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

  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制定出台《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2年度版)》,加快打造“营商好环境、佛山‘益晒你’”服务品牌。升级12345热线为“市长直通车”平台,开通企业服务专线,“佛山益企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为企业提供更系统、更主动、更精准的服务。积极做好2021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准备,顺利完成省2021年营商环境评价。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入选地级市。开展营商环境立法,起草《佛山市市场主体服务条例(草案)》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积极总结推广优化营商环境佛山经验,佛山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等七大方面、14条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城市。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照通行”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个环节全办理、半天内办结、零成本”。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快推进,最快项目拍地后当日取得施工许可证。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化,成为全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综合试点地区。                                             

  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市、区向镇街下放行政管理事权和行政执法权。政务服务一体化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一窗通办”率达95%,网上可办率达99%。复制推广“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全领域精准化智慧化大监管模式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建设体系逐步完善,出台“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谋划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智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深入推进,创新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动部门集中类和分散类政府采购项目一网交易。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不断巩固,制定实施《佛山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工作方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深化,谋划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市累计拆除村级工业园13.4万亩,华南数据交易公司正式落户。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推动符合条件的市公控公司、市路桥公司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积极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举办企业家大会,开展服务企业“暖春行动”,7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点加快建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风景林”初步形成。市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加快完善,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一体化”运作。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层综治中心建成817个“粤心安”服务站(室)。高品质法治佛山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市法院“预瑕疵”评定处理机制、市检察院捕诉一体办案模式改革、市司法局公证体制改革等专项改革工作经验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大力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建立完善一系列预测预警预防工作制度机制,成功防范化解高明环保邻避项目等一批突出涉稳案事件。

  (三)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会,出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政策25条,设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的广东(佛山)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推动制造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动发展工业互联网,全市33家企业入选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40家企业共83个产品入选市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9个,打造市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22家。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推动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牵头启动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园、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获评省首批特色产业园。重点产业链提质发展,制定实施《佛山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选取16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配置产业链链长,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壮大,新增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家、累计达214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累计达 34家。质量强市深入推进,美的集团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佛山实现质量最高荣誉“零”的突破。“佛山标准”创新打造,新制定“佛山标准”30项;拥有企业标准“领跑者”210项,排名全国第一;累计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491项,制定发布团体(联盟)标准853项,数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增效。制定实施《佛山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推动11个重点行业领域出台细化方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南海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建设稳步推进,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加快提升,佛山市保险发展示范区正式挂牌,广东金融高新区新增中科沃土基金和新晟期货2家持牌金融机构。会展业加快发展,中德工业服务区荣获“2020年度中国十佳会展名区”称号。文旅产业融合取得新突破,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意产业园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农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农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全市认定市级“菜篮子”基地70个,农业龙头企业147家。农业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授牌,三水区碧桂园万亩智慧农业园、南海农业互联网食品园区等一批农业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建设。农业科技化智慧化水平有效提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碧桂园无人农场等一批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广明2号”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之一。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完成水稻播种9.95万亩,新增建成高标准农田3.02万亩、启动建设2.28万亩,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龙湾科技城、佛山国家高新区支撑作用逐步凸显,推动建设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高标准谋划建设“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季华实验室一期建设项目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集聚科研人才超1500人,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84项,项目总经费近8亿元;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613件,已授权180件。仙湖实验室引进科研人员120人,其中全职引进院士1名,促进氢能领域科研成果加快落地转化。面向国家和省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仙湖实验室、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均获得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新成立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达41家。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明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82家、总数达7100家,遴选标杆高企1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加快推进,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15家、众创空间86家,在孵企业超32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全市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2家、市级工程中心1421家。“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组织机制取得初步成效,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征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80多项,成功吸引清华大学等优势单位参与揭榜。

  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持续优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柔性引才扶持政策,建成“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试行部分市科技创新团队区举荐制,全市新引进科技创新团队52个、领军人才83人、博士1052人。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第2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发布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地方标准,获批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佛山分中心,在全国首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保险,创新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件。高质量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建成佛山版权中心,优化著作权纠纷“一门式”和解机制。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新增3支市场化合作子基金,总数达12支;双创基金总规模99.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向268家佛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创新券额度1168万元。

  (五)全力推进“双区”“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快。制定落实《佛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实施方案》经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三龙湾科技城、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纳入省重点平台,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主园区顺利开园。广佛全域同城化深入推进,印发实施《“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广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化,番海大桥和广佛肇高速建成通车。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创新+佛山产业”提速增效,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正式动工,顺深产业城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积极推动横琴、前海服务业与佛山制造业联动发展。

  多维度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扎实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强与沿海经济带城市交流合作,佛山、潮州两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推动四川加入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高铁经济带建设持续深化。对口支援、对口合作扎实推进,启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黔东南州和省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派驻肇庆、云浮市驻镇工作队筹集社会资金和助力消费帮扶均超千万元。

  对外经贸往来进一步深化。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家电、陶瓷、五金器材等传统产业和集成电路、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等新兴领域开展经贸合作。高度重视与RCEP协议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利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开拓市场,推进佛山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创新性开展新型跨境电商业务,率先完成广州关区首单跨境电商9610货物中欧班列出口,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增至6个。获批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完成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35.1亿元。

  (六)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形象和功能品质稳步提升。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提升。高水平编制《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年–2035年)》,同步建设的“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编制《佛山市用地红线划定》,蓝线、绿线专项规划编制稳步推进。落实东平河水轴线规划,三龙湾碧道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和城市更新,中心城区108个市级重点推进项目实质性启动累计达75个,年度新增实质性启动项目25个;全市“三旧”改造年度新增启动项目1.41万亩,完成改造项目1.1万亩。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新建5G基站超4600个、充电桩902个、加氢站4座、天然气管网207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0公里,海绵城市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的26%。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31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城市“畅通工程”加快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选址获批。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地铁2号线一期、南海有轨电车1号线首通段开通初期运营,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开通试运行,广湛高铁、南沙港铁路、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地铁3号线等项目加快推进。高快速路网不断完善,“一环”西拓、季华路西延线、塘西大道三期及南延线、广佛大桥系统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打通文华北路北延线、华成路、新城路等35条断头路,新建、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600公里,完成佛山大道家博城-澜石路口、禅城区环湖小学周边等96个拥堵点治理,完成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优化提升1060处,实现公交地铁“一码通乘”,新增公交站场12.2万平方米。

  乡村振兴战略强力实施。全面推进6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及“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累计启动项目84个,建成美丽乡村集中连片示范区13个、农村“四小园”1.5万个,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顺德区杏坛镇在全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中荣获“全省6强镇”最高荣誉。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紫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比例分别达100%、70%、14%。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九江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张槎街道下朗村、北滘镇黄龙村和乐平镇源潭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启动高明革命老区乡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新一轮帮扶市级财政资金5亿元。

  (七)扎实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加快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推进,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6%。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开展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新(改)建污水管网739公里,国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121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05个年度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功申报成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扎实做好固废管理处置,启动铝灰渣应急处置工作,全市已处置利用铝灰渣超5万吨。

  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制定实施《佛山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度工作方案》,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生态修复,启动34个万亩千亩公园建设,17个已基本建成开放。新增碧道233公里,新(改)建公园绿地350公顷。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南海金沙岛、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推动云勇林场完成首期扩面造林任务,推进48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延伸计划工作。

  绿色低碳发展有序推进。扎实开展《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科学有序谋划佛山碳达峰实现路径,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做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工作,提高能源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推动建筑业绿色升级,新建绿色建筑1686万平方米。

  (八)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出台实施3.0版促进就业九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等,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全面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市一医院获评全省高水平医院,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市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建成运行,市二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扩改建等重点医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新(改、扩)建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4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所、普通高中2所,分别新增学位1.8万个、2.2万个、3500个。“双减”工作扎实推进,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启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国家、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均获得全省最佳成绩。推动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发展,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美术馆(艺术馆)达247家,新(改)建社区体育公园200个,邻里图书馆、“祠堂+文化”成功创建第三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增至3514元/人·月,全市低保标准提高至1120元/人·月,低保补差水平提高到674元/人·月,低保临界标准为1680元/人·月。开展养老机构“创星提质”行动,全市星级养老机构总数达44家,星级机构占比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300元/人·月,均安“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在全省推广。着力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全市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为2400元/人·月。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成熟,2021年“平安佛医保”参保人数超80万。医疗救助兜底更加全面,新增4种罕见病纳入救助范围,新增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罕见病医疗救助机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放保障住房租赁补贴1.46万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29套、共有产权住房1000套。出台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先优待办法,“两参”人员生活补助提高至1050元/人·月。

  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民反诈”、“飓风2021”等行动,成功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成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城市。食品药品安全有力保障,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全省率先推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动态智慧管理,被命名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在全省2020年度食品安全考核中获得A级等次;全省率先出台地市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全市疫苗信息化可追溯率100%。粮食安全考核工作再次被省评为优秀等次,实现“五连优”。猪肉、食盐和药品等重要物资储备有序,佛山市物资储备综合基地项目动工建设。精准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市连续三年实现汛旱风灾害“零伤亡”,连续5年实现危险化学品领域“零事故”;全市187个社区被命名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经济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稳增长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还不强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偏传统,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总量大区、小区对比落差大,城市规划管理有待提升;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节能环保压力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民生社会事业存在诸多短板,优质学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安排,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推动“515”战略目标落实落地,加快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要求,建议202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

  ——进出口总额增长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省下达任务;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完成省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积极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机场、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充电桩、加氢站、5G基站、5G融合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推进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房产等“新城建”示范项目,加大公共卫生、生态环保、应急储备、民生保障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中科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信扬科技成像模组生产基地、银星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制造产业基地、一汽解放南方新能源汽车基地、朗华工业供应链智慧科技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增资扩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投资平稳增长。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总体平稳,逐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认真做好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着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完善政企招商互动机制,创新招商理念、招商路径、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新引进超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的重大产业项目70个以上。

  大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优化提升祖庙、季华路、千灯湖、华侨城欢乐海岸等商圈、街区,加快打造一批高品质省、市级示范商圈。深入落实促进汽车消费等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深入实施“粤菜师傅”系列工程,优化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供给。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企业800家以上。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发展直播经济、无人体验店等新业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组织策划2022年佛山旅游惠民系列活动,大力发展工业游、乡村游、红色游、研学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建设,扩大佛山夜间经济知名度和影响力。

  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支持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新设或并购企业,开辟更广阔市场,带动国内产品、半成品及技术和服务出口。鼓励企业建设佛山泛家居品牌产品海外展示体验馆、境外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助力海外精准营销。全力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两平台六体系”建设,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集聚区扩容,积极推进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佛山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口岸现代化建设。发展公共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支持先进技术和产品进口,支持关系民生的消费品进口,鼓励大宗商品进口,扩大全市进口规模。加大稳外资工作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利用外资国别地区来源。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争创佛山制造重镇新优势。

  重构优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强化产业空间规划,加快构建“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高效联动产业格局。向中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区、环文华公园创新活力区等为支撑,大力发展科创性行业、服务性行业、文创性行业三大集群,重点发展带动型经济,打造创新中心强核。向东规划一批“高标仓+智能化”现代物流产业园,加快高端商场、专业市场、仓储物流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商流型经济,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带。向西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契机,谋划建设160平方公里的临空大型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新中心,重点发展复合型经济,打造机场空铁经济带。向南以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加快发展智能家电制造、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穿戴制造、航天航空、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型经济,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圈。向北以高水平规划建设超400平方公里的佛北战新产业园为抓手,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鼓励新技术新产品试验,重点发展先导型经济,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圈。实施产业载体升级行动,强化产业园区现代化规划和连片改造,坚定不移进行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推进33个村改千亩现代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以优质产业空间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入落实《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培育引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供给能力。发挥广东(佛山)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和“数字贷”工程的杠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引领制造业企业加快推动制造能力升级。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应用,发展5G、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产品和服务,支持禅城区创建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实施结构优化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牵头推进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深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三个一批”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以大型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群体。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00家、上市公司10家以上。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入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推进质量认证工作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培育认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加快推进“佛山标准”工作,新制定“佛山标准”30项以上、新增“佛山标准”产品100项以上。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深入抓好《佛山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落地落实,加快促进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发展科创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等现代金融产业载体建设,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南海、顺德农商银行改革发展。抓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佛山国际陆港、广东供销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依托广东工业设计城,集聚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和人才,打造工业设计新地标。打造以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南海国际会展中心等为核心的会展产业园区,重点培育打造若干个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地展、品牌展,做大做强 “互联网+”博览会、智能机器人博览会等品牌展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推动养老、健康、家政等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提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推进农业公园扩面提质,高水平建设禅乡渔歌农业公园等示范点,建成一批具有佛山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深化省农业科技示范市建设,加快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科研平台。有序推进全域养殖池塘升级改造,探索开展集约养殖与尾水高效处理等新型水产养殖新模式。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预制菜”等产业加速发展,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推进新改扩建大型生猪养殖项目投产运营,累计建成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超100家,确保完成水稻、生猪等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撂荒耕地整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37.95万亩,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耕地“零弃耕”。推行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培训农业从业人员超1万人次。

  三)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佛山国家高新区、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等“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重点跟进谋划新型显示装备“璀璨行动”,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并争取国家、省级部门支持。积极推动佛山电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佛山分中心落地,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出台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00家、总数达7900家。发挥“大专项+任务清单”等财政专项政策引导支持作用,加强对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广泛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坚定推进“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高质量谋划产业领域科技攻关专项,主动争取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集成应用、终端设备、核心部件、底层软件、关键原材料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工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研发项目自主前置鉴定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契机,系统重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示范,促进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培优”工程和“护航”工程,申报建设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力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加快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建设。建成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持续实施版权管理提升、版权创造提质、版权运用促进、版权保护强化、版权服务优化、版权形象塑造六大行动。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企业上规模、增营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机制。

  (四)深化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2年度版)》,建立完善的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并实行“一年一评估”“一年一修订”“一年一发布”动态更新优化,持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深化商事制度“1时代”改革,大力推进“益企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应用,探索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和建立“企业服务员”制度。完善“市长直通车”平台,高效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诉求。深入实施“一照通行”改革,探索审批服务从主题式捆绑一件事突破为按企业需求灵活组合的事项办理方式。深化“人工智能+双随机”智慧监管改革,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立法,制定出台《佛山市市场主体服务条例》。深入推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优化“信用佛山”平台建设,力推信用惠民便企应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通供给约束堵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深入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全面推广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开工投产。加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力度,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出台佛山市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实施方案,成立佛山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快产权、劳动、人事、分配“四项制度”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应用佛山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开展政务服务“全市通办”“异地可办”“免证办”,实现60%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推出不少于100项“无感申办”服务。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一网统管”试点、城市大脑建设等工作。

  (五)抢抓“双区驱动”和“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机遇,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加强对港澳开放合作。用好“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在深化交流合作中共享发展成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香港科技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落户佛山。借助港澳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提速推进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港澳金融、文化创意、中医药等产业的广泛合作。

  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创新广佛全域同城合作机制,推进成立广佛规划委员会。高标准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争取推动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平台,着力推动两市已有优惠政策在试验区叠加落地。完善广佛极核综合交通网络,争取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年内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北站段、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广佛新干线及西延复合通道等项目启动建设。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进一步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高水平供给,加快社会保障接轨和社会治理联动,共建共享广佛优质生活圈。

  深化与深圳对接联动。主动承接深圳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加快推进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深佛产业合作专区等项目建设,推动实现“深圳科创+佛山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谋划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狮子洋通道、莲花山过江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积极对接前海、横琴两个合作区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多维拓展区域合作。全方位深化与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对接,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入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拓展与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协同合作,拉近佛山与全省各区域时空距离。积极参与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增强对大西南地区的经济辐射力。

  提升市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编制出台《关于建立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总体方案》,推动实施重点产业协作、基础设施连通、民生服务共享、乡村振兴联动等工程,推动南海和三水、顺德和高明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协作,推动高明、三水区加快发展,助力南海、顺德区转型升级,打造支撑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支持禅城区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六)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形态重塑,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大城市。

  全面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成立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加快编制出台《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年-2035年)》,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出台《佛山市用地红线划定》,划定450平方公里以上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及54个万亩以上工业集聚区,完成蓝线、绿线专项规划编制。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积极推进三龙湾科技城、佛北战新产业园区、村级工业园、全域综合整治等重点区域的成片开发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完成森林生态修复任务,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强森林固碳功能。加强中心城区规划统筹,在核心城区(禅桂新)划定13个重点统筹片区,做好老城区活化。

  升级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全力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筹建工作,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两主四辅”高铁枢纽布局建设,加快广湛高铁佛山站、珠肇高铁高明站规划建设,推动广湛、珠肇、深南等干线铁路建设。加速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力争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一季度开通初期运营、地铁3号线首通段年内试运行,推动地铁4号线一期开工建设,做好11号线和2号线二期前期工作。构建外联内畅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加快“一环”西拓、富龙西江特大桥、季华路西延线、塘西大道三期及其南延线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龙翔大桥及引道、云勇公路等工程。提升港口和航道运营能力,推进了哥山港二期、高明高荷码头等2个货运码头新建、扩建工作,加快顺德水道等内河航道的扩能升级。实施打通“断头路”攻坚行动,确保打通36条“断头路”,新建、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900公里,新增停车位5万个、新建立体车库10个,对105处交通拥堵点实施治理。深化全市公交统筹改革,新增公交场站6.7万平方米,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品质。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形象。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编制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和城市更新,加快中心城区108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3.7万户。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城市色彩和形态管理,探索建立首席设计师制度,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加大东平河水轴线建设改造力度,实现10大节点全面动工、取得阶段效果,高标准推进佛山新港改造、澜石港改造,提升东平河沿岸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滨水空间。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强化特色小镇功能融合和区域联动,推动向高端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乡村风貌和连片建设水平,强化“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项目、精品线路、精品活动策划实施,突出示范带连线成片效果,推动农文科教旅进一步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风貌提升为重点的示范村建设,高质量活化升级第六批30条古村落,开展第七批40条古村落升级活化,实现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优化农村股份分红机制,健全完善宅基地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及东西部协作和省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继续实施高明革命老区、三水南山侨区特别帮扶计划,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制定“十四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落实方案,加快编制完善碳达峰实施方案,围绕“双碳”任务和目标推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有序达峰,打造若干绿色节能型示范产业园区。持续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推动我市相关行业企业进入国家及广东碳市场。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落实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强化能源统筹,推进用能权预算管理。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应用,深入开展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实施传统制造业清洁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培育壮大氢能产业、环保产业。推广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促进交通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加快建设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大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水战略,新(扩)建12个污水处理厂,新(改)建1100公里污水管网,推进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和镇级工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消除65条农村黑臭水体,推动国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加强饮用水源地日常巡查及应急能力建设。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成品油联防联控、扬尘管控等工作力度,完成VOCs四大重点行业治理提升。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设立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平台,大力推进国家“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认真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创建“无废城市”,强化固废全过程监管。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美观、整洁、有序的城市容貌和清洁、文明、干净的城市环境卫生。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抓好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林长制,加大碳汇造林力度,优化城乡绿色空间布局,持续提升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建设,大力推进南海金沙岛、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推动云勇林场扩面。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力争25个万亩千亩公园基本建成开放。推进西江、北江绿色生态岸线修复和美化绿化,建成碧道280公里。深入实施河心岛生态修复五年延伸行动,创建生态修复示范岛。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范重点地区疫情输入风险,严密快速抓好涉疫重点地区来(返)佛山人员的排查管控,继续守好机场、火车站、码头等交通场站第一道防线,抓实测温验码、核酸检测等措施,全力阻断疫情传播渠道。加强大型聚集性活动管控,强化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期间疫情防控,强化学校、超市、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管理,守牢院感防控底线。安全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加强“跨省游”“自驾游”等管理,教育引导群众持续做好个人防护。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落实“促进就业九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持续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扩大基础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深化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创建工作。巩固“双减”工作成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突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佛科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支持省属共建校区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推进健康佛山建设,实施医防协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市二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扩改建工程、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设备投入,提升儿童保健、急救、慢性病等服务保障水平。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打造中医药康养品牌。加强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进“一老一小”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养育成本减负工程,统筹落实新的生育政策,建设6家示范性托育机构;实施老人康养工程,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市颐养院、市新社会福利院项目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医养结合床位1500张。优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平安佛医保”参保服务,稳妥推进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分类保障。构建全覆盖高效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动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有关政策修订,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加快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等合法权益。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提升国防动员能力,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双拥优抚、人防等工作,提升退役军人安置质量。不断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城乡社区配套公共服务用房。

  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抓好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官,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推进“博物馆之城”“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南方影视中心”建设。传承与活化岭南非遗资源,编制《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与活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回头看。深化市级“六馆三院”、区级“五馆一院”和镇街“四馆一院”配套建设,建成一批新的民宿图书馆等新型文化空间。持续推进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文体设施。推进佛山粤剧院、市博物馆新馆开放,加快佛山陶瓷文化博物馆筹建,持续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加快佛山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持续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壮大现代文化体育产业体系,持续打造9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期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努力建成具有佛山特色的社会治理“风景林”,确保通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验收。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佛山,推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执法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大治理工作体系,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持续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机制,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黑恶、黄赌毒、“两抢一盗”等突出违法犯罪,深化平安校园、平安医院、智感社区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非法集资防范和处置,妥善处置涉众金融风险。不断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展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危化品、燃气、林火、水利等重点行业领域监测预警覆盖范围。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海绵城市面积达城市建成区的3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加强城乡消防、应急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风险,集中整治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等高风险领域安全风险,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推进佛山市物资储备综合基地项目建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重要物资供应,确保全市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安全。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21年完成情况和2022年计划表

主要指标

2021年完成情况

2022年计划

地区生产总值

预计增长8%—8.5%

增长6%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预计增长10%左右

增长6.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

预计增长7%

增长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预计增长8%

增长6.5%

进出口总额

预计增长21%

增长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7.3%

增长5%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计达2.91%

达到3%

居民消费价格

预计上涨1.2%

涨幅控制在3%以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计增长10%

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登记失业率

2.4%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0.5万

完成省下达任务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

预计可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

预计可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备注:

1.就业指标:按照人社部的统一部署,2022年起将不再统计和公开发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更好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相衔接,2022年拟将往年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调整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2021年始省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出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为更好与省衔接,2022年不再提出该项指标预期目标。

主办: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2号3号楼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邮编:528000

电话:0757-83334944传真:0757-83329070

邮箱:bgs@fsdr.foshan.gov.cn

-